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谋实事 亮实招 见实效——长沙医学院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基层好医生_报资讯

日期:2023-04-14 14:04:00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资料图)

长沙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主要为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及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思想,通过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执着坚持、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明劳动之理,懂劳动之法,习劳动之技,树劳动之心,自觉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树立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进入工作岗位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启幸福美好生活,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学校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结合医学教育特色,按照“劳动精神+”的劳动教育教学思路,建立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劳动教育组织模式,构建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情怀”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功能化、系列化、主题化的实践活动体系,夯实劳动精神培育教学条件,完善劳动精神培育评价机制,将劳动精神弘扬与传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首先,优化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劳动教育教研室,出台《长沙医学院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 ,统一部署安排课程性质、教学目的、课时和学分分配、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将劳动精神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恪守“大思政”理念,紧密结合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现状,开发劳动育人的特色课程,注重提炼其中蕴含的劳动因素,将劳动精神培育融入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故事和人物等素材,启迪学生思维,树立劳动最美的价值取向。

其次,完善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三下乡”等途径,学校建立了包括医学类专业技能类、科技创新类和服务奉献类实践基地在内的 280 余 家高质量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设置了劳动教育特色岗位,依托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周边社区与康复诊所设置了勤工俭学、校园安防、疫情防控、校园保洁、关爱服务、医疗垃圾分类和健康卫士等岗位300余个,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感悟劳动,让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

再次,建设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协同体系。充分发挥家校联合育人作用,让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带动孩子勤做家务,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基础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最后,健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评价体系。学校建立了一支包括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劳动模范、辅导员,以及后勤处、学生工作处相关人员在内的高素质师资评价队伍,注重过程性评价,制定和采用可量化的整体评价方案,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成果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学分,遵照“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据不完全统计,建校30余年来,学校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累计培养15万余名应用型人才,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去西部、去基层就业,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深得当地干部群众认可。他们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典型代表,其中有 3000余人已成为基层医院院长和医疗骨干,为服务健康中国、健康湖南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劳动精神培育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学习强国、红网、湖南日报、新湖南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省内外十余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立项省级研究项目 5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 篇,《劳动教育》课程被认定为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培育基层好医生——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喜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通讯员 易 进 吉焕芳 肖 琼 尚蕾)

标签:

推荐